仡佬族传统美食(贵州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仡佬族的一些风俗:

1、饮食:

在饮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地区)为主,其次是各种豆类、麦子、荞子及薯类,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为珍贵食品,年节打粑“祭祖”,喜庆待客,端阳送亲家,重阳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2、服饰:

仡佬族的服装文化因时损益,独具特色。清代及其以前,服装多为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制成。民国以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审美观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改变,无论男女老少,服饰逐渐与当地的汉族一致。

现在,人们的日常服饰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各种式样纷繁。质地从单纯的棉布、涤卡发展为毛料、麻纱、涤丝等,农村的仡佬族群众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种节日庆典中才会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饰。

仡佬族传统美食(贵州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3、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间互不通婚,实行支系内婚制,但同宗不得开亲,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岁时定婚,甚至有“背带亲”、“指腹婚”者。

仡佬族婚礼仪程中,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地区保持有“男不亲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礼期间新婚夫妇不同房等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仡佬族与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长期错杂而居,缔结族际婚姻、经由自由恋爱而到政府相关机构登记结婚的年轻人日益增多。

仡佬族传统美食(贵州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4、居住

大多同宗聚族居住,一个宗族的各个家户毗邻建房形成村寨。住房构造形式及建筑材料,则视其经济条件、人口多少,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较高;居住在高山的仡佬族群众,通常选取向阳避风处建造,房屋大多比较低矮。

5、房屋特点

建筑房屋时,房屋的高度喜欢选取尾数为八的尺寸,以中柱为例,取一丈六顶(尺)八,其余依次类推,其实是选取谐音,表达对家庭的美好愿望。有依山建“吊脚楼”房者,设栏杆走廊,楼上住人,楼下作畜厩。过去多为土木竹结构的草房。

仡佬族传统美食(贵州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6、丧喜

凡婚丧喜庆,都要设宴酬宾。一般二三十桌,多则百余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真自治县三桥一带出现招待贵客的特殊礼仪“三幺台”。“幺台”是方言,意为结束,“三幺台”就是请贵客吃饭,一顿饭要吃三台(次)才算完结。

仡佬族的“三幺台”筵席极其丰富的菜肴内容和颇为讲究的用餐礼仪,充分反映了仡佬族饮食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仡佬人的热情与淳朴。

仡佬族的一些美食:

灰豆腐

灰豆腐果誉称“人参果”。产于中国银杉之乡—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道真仡佬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风味特色食品。传说为插旗山灵岩寺(今道真自治县旧城镇)一尼姑之举,故又得“神仙果”之名。据载昔为朝廷贡品,今为百姓佳肴。20世纪80年代经西南农业大学中心实验室测定,富含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丰富的植物蛋白,不含胆固醇。常食有健身之功,强体之能,是老幼皆宜的传统营养食品。

仡佬族传统美食(贵州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仡佬族油茶

油茶,既裹腹又解乏提神,是仡佬族人平时喜欢吃的一种饮食,又是待客较为浓厚的一种茶道礼仪。油茶制作较为复杂,先在铁锅中放入猪油或菜油,等油腊后(即油温上升八九层),文火炒茶叶。茶叶炒好后起锅另炒芝麻、大米、黄豆,将其炒黄、炒焦,然后混合在一起,参上少量的水,洒点盐,用木瓢背在锅内使劲地来回磨,直至将锅内茶叶、大米、黄豆等磨成稠糊状,再加上猪油渣,有的放炒好的排骨、或腊肉骨头、油渣、洋芋等,再掺水,(水量看吃茶人多少而定)用旺火烧开后,又用文火慢浸,待茶叶等充分溶烂就可吃茶了。

待客的丰盛油茶,吃茶时还要用米籽泡油茶,花生、包谷泡,酥食、麻饼、荷包蛋下茶,还要用茶煮珍珠圆子或汤圆,意为圆满。

清明粑

把采自山间田野的野菜(清明草)洗净,放入开水中氽一遍,然后捞出切细,再与蒸好的糯米饭一起放入碓窝舂成糍粑。亦有将氽过水的清明草与糯米面掺和,揉成圆,放进锅里蒸熟即成。这种加入清明草的糍粑,蘸上黄豆面,绵糯中透出一股浓浓的草香。

仡佬族传统美食(贵州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洛龙党参

洛龙党参是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洛龙镇的特产。洛龙党参也叫洛党,以其肉质鲜嫩、药用价值高而深受外界青睐。洛龙党参因其产于道真县洛龙镇而得名,由于生产规模小,常常供不应求。

乌江鱼

制法类似于时下流行的水煮鱼。将各色调料配齐入锅调制成汤汁,放入鲜鱼块和豆腐烧制,香鲜辣烫,色味俱佳。另有当地特色泡菜、时令青蔬等作为配菜。

仡佬族传统美食(贵州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仡佬族,人民网-仡佬族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