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是什么意思?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读后感

内疚是什么意思?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读后感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特别不愿意麻烦别人

而我的我同桌恰恰和我相反。她是一个特别喜欢麻烦别人的人,我爸从小教育我,不要去麻烦别人,同时我也默认了别人不可以来麻烦我。

我同桌的习惯是有来有往,比如放学后她给我买了一杯可乐,这杯可乐并没有询问我是否需要。她大方的爽朗地说她请客。

内疚是什么意思?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读后感

但是很多时候我不愿意接受她的给予,因为这样我就得想办法还给她。

在我还没有还她那杯可乐的情分的时候,她又送给我一个哆啦A梦的储钱罐,她亲手涂鸦的,觉得特别好就送给我了.......

我的内心就会充满纠结和不好意思,我会升起一种我欠她的感觉,对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内疚感”以至于她后来对我的索取“剥削” ,我无法拒绝。

因着她对我的“付出”以及我的“内疚感”

她随意的用我的餐巾纸,她随意的用我的洗发水、洗衣粉,我的水桶被她长期霸占,好多时候我自己要洗衣服都用不了,因为里面泡着她未洗的衣服。

她占用我写作业的时间给她讲题,她吃我的冰激凌……她对我的所有索取和剥削我都无动于衷默认了,只为了让我在自己编写的故事里面是清清白白的。

这样我就觉得我不欠她什么。

她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正常的你来我往。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 武志红教授说:一个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然后回予我更多……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并且,与我们的想象不同,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

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也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伟大,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内疚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他强调:“少量的付出和接受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大量的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

不过,这是完美状态,在具体的关系里,平衡只是目标,而失衡才是常态。轻微失衡没有关系,但一旦发生严重失衡,内疚也会随之产生,当你觉知到内疚,也就是你们的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地步了。

正如我的高中同学,她觉得她在我身上付出了很多,她觉得问心无愧,也并不认为她是在向我索取,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其实只是为了维持她身为付出者的这种清白感

那么,相应地,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即便她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她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殊不知付出者自己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

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你会觉得有亏欠,会让你良心不安,甚至会产生深深的负罪感。所以很多人在承受不了太多内疚感的时候就会选择逃离。

然而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

结果,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最终选择逃离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许许多多的“好人”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不喜欢“问心有愧”的感受,企图彻底消除自己的内疚感。而消除的模式可以分成两类:禁欲、助人。

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而助人则是只付出不接受。

禁欲者模式

海灵格认为,很多消极的人,持有的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通常,一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自己坚持了这种人生态度,并一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金庸的小说《侠客行》中的主人公石破天,小时候就是一个“禁欲者”。

他被母亲的情敌偷走,并一直以为这个女人就是自己的妈妈,而这个“妈妈”向他灌输了“禁欲”的观念,要求他不得接受任何馈赠。

在小说中,这种人生态度曾让他逃脱危机,但在现实中,这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无比孤独,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

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关系,是一个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幸福的主要来源,总之是让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禁欲者拒绝了关系,其实也就拒绝了生命。

助人的模式

在关系中,禁欲者是单纯拒绝接受别人的付出,助人者则是疯狂付出,他们的付出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的接受仿佛就不值一提了。

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样的助人者,因为你假若和他建立了关系,那么,你常会在这个关系中感到,你的付出是不值一提的,而接下来的结论就是,你也是不值一提的。

并且,因为我们总是对付出抱有敬意,所以尽管我们不喜欢“我的付出不值一提”的感受,但我们难免会对疯狂的付出者产生敬意。

这种敬意就化为了助人者的一种权力感,产生了这种权力感的助人者会严重地“问心无愧”,在他巨大的付出面前,其他人都没了说三道四的资格。

这就是“助人者”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很多理想主义者的人生哲学,但其核心逻辑——“与其让我欠你的情,不如让你欠我的情”——远不是多么伟大,相反是一种幼稚的逻辑。

我的高中同学正是这样的人,到后来我逃离和她的关系,我不接受她的付出,她反而跳起脚来指责我,反而觉得我是背叛者,说她对我如何如何好,而我就像一头养不熟的白眼狼。

海灵格说: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抛弃需求……从根本上讲他们是和关系对着干的

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第一、不要因此就惧怕失衡。惧怕失衡是“禁欲者”的哲学,他们因为惧怕这一点,干脆就不接受别人的付出,而自己也很少付出。

实际上,正是因为失衡,我们才会发展出有意义的交换。假若关系永远停留在一个平衡的地步,那么这个关系也就该结束了。

第二、容纳轻微的内疚感。在一份关系中,没有人可以做到绝对的平衡,事实上这世上的关系都很难做到绝对的平衡,每个人仔细回想起来都会发现自己有很多对不起对方的时候。

这些时候你都会有一定的内疚感,只不过这样的内疚感比较轻微,你意识到你对他有所内疚,你就会去补偿,对方收到你的补偿,感觉到你的付出,会回以更多的付出,反而会促进你们的关系进行一个良性的循环。

作为一个凡人,你需明白事情永远是有两面性的,在一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