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美食文化?舌尖上的春节记忆里的年味

导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以食为天”,每到这时候,各色美食纷纷被摆上桌面,散发着年的味道。辛丑年春节来临之际,一起来重温名家笔下的春节,品“舌尖上的年味”。

春节传统美食文化?舌尖上的春节记忆里的年味

浙江省长兴县机关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将煮好的腊八粥装碗。(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是腊八节的特色美食。莫言在《过去的年》中,曾这样回忆幼时对领腊八粥场面的向往:“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

老舍则对腊八蒜印象深刻。“把蒜瓣在这天(腊八)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饺子可谓是春节里最有人缘儿的美食。年夜里的饺子讲究吃包着钱的,谁吃到包着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莫言回忆说,自己有一年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春节传统美食文化?舌尖上的春节记忆里的年味

山东省安丘市一户人家包的豆腐香菜素馅饺子(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除饺子外,在北方,馍、包子等面食在春节也必不可少。在陈忠实的记忆中,陕北村子里年的味道是从各家各户刚刚蒸熟的包子和馍散发出来的香味儿:“到春节前的三两天,家家开始蒸包子和馍,按当地风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馍的,年前这几天要蒸够一家人半个多月所吃的馍和包子,还有走亲戚要送出去的礼包。包子一般分三种,有肉作馅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馅的菜包,还有用小豆作馅的豆包。”

说起过年,让老舍心心念念的还有杂拌儿——“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过年在阎连科印象中是一条条挂在半空中走亲戚的礼肉,是母亲从左邻右舍不断用衣襟包回来的花生、核桃、柿饼……年的味道,是浸透在各种美食中的那份乡愁。

这份乡愁在周友斌的记忆里,是空气中灶糖甜滋滋的味道;是空气中煎炒烹炸的浓香味……在汪曾祺笔下则是腌芥菜的冲鼻辣味——“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

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西湖村文化礼堂,年糕师傅在石臼里手工打年糕。(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年糕,寓意年年高升,是最能体现年味的传统美食之一。画家丰子恺家中会在腊月二十三送灶后会请男工来打年糕:“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2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在斯妤的老家闽南地区,除夕这天,人们则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百姓在河北衡水一家超市举办的年货节上选购肉类商品。(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年饭自然少不了炖肉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冰心在《童年的春节》中写到。王蒙也说,小时候过年特别激动,因为能吃上一顿肉。梁实秋这样回顾在北平过年:“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 ”

“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自艾自怨,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和吉利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填满你的心怀。

哎,这时你是否感觉到,年意其实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冯骥才在《年意》中所写的,是否也是你的心声呢?

(光明网 张倩)

来源: 光明网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
南阳传统特色美食推荐?河南南阳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 上一篇 知合网
昆山万达美食东北菜?沈阳必吃饺子
下一篇 » 知合网

相关推荐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