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有看风水布局的吗(大同国瑞古城服务有限公司)

大同古城民居瑞兽

《文物世界》2008年01期 卢继文

大同古城历史悠久,公元前300年,大同已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属雁门郡[1],这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大同地区设置行政管理的记载。秦灭六国,大同仍属雁门郡,汉时置平城县[2],是大同设置城市的最早记录。近年来的考古实践逐步证明,汉时的平城县就在今天的大同古城的北面与火车站之间的区域内[3]。北魏道武帝拓跋硅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元天兴,并置司州,治都平城[4],“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5],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兴建宫殿苑园、楼台庙宇等重要工程上百处。“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闭)坊搜检,以备奸巧”[6],容纳百万人居住的“郭城”,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之一。而云冈石窟的开凿,“雕饰奇伟,冠于一世”[7],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北齐、北周时期大同为北恒州、云内县、云中郡。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为陪都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大同城的名称从此开始使用。金代承袭辽制,亦设西京道和大同府;元代设大同路、大同府。现存的古城是明代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8]的,由明初到现在的大同古城是以四牌楼为中心点,将古城四分,自然规划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即四大片区)。而四隅内尽有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四小区域内较大规模的"坊",区域内的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形成街巷连通便捷的古城道路交通网络。各种传统建筑和民居就分布在街巷之中,这是大同民居建设的基本环境和基础条件。根据地方志书的记载,明时的大同古城,东南隅以城市居民的居住为主,并有部分官衙,西南隅是各种宗教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重要的一些官衙府邸占踞西北隅,东北隅为贵族和官吏聚居区。清代和民国时期基本上延续了这一布局。

大同古城民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本文则重点探讨民居中特别是四合院的屋顶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物——瑞兽(图一)。这种瑞兽的造型极为奇特,民间俗语"朝天吼",也称其为"辟邪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住宅的变化以及历史的变迁,目前在的大同古城区域内保存的1559处传统民居中,屋顶上有留存的瑞兽的只有10余处,可谓凤毛麟角,在我国北方城市中,可谓绝无仅有的艺术作品了。

一、瑞兽的基本特征

瑞兽的整体可以分为底座和本体两部分,其通高一般约在40~65厘米之间,底座用普通灰色砖垒砌六层或三层,为四边正方形;之上再安装蹲卧在平底基座上的瑞兽。瑞兽用陶土专门烧制而成,其本体的高度通常约25~35厘米,宽约18~36厘米。

瑞兽的设置安装,从目前遗存来看有两种情况。院落形制完整、房屋体量较大的宅院,在北房(俗称上房)的屋顶正中偏东一点的坡面上,设置四躯瑞兽,与雕花砖屋脊、鸱吻、筒瓦、滴水一起共同组成屋顶上的平面布局;而在那些地处低洼地的院落,则几乎每个院子里的北房或西厢房屋顶上设置单躯瑞兽。虽然历经沧桑,许多瑞兽的本体已经不存在,但房屋坡面上的底座却保存不少图二)。从物体的形象和文化涵义以及存在时间分析,初步判断是清代的作品。

大同有看风水布局的吗(大同国瑞古城服务有限公司)

(一)单躯瑞兽

目前遗存的单躯瑞兽,身躯皆呈蹲立状。有五种代表性的雕塑造型,风格迥异,皆为陶土雕塑后与基座一次烧制而成。整体结构中突出地表现了其嘴、眼、耳等五官主要部位。这里就其造型特点,简单做一介绍。

1.螺旋发髻兽。瑞兽背靠房屋正脊,蹲立于平底基座上,高约25厘米,宽14厘米。其细部特征主要是∶头硕大,有全身高度的二分之一弱,头顶有四螺旋发髻,眼睛突出,眉毛自然褶皱,鼻子挺立。双耳现只存右侧单耳,耳扇朝内侧,呈扇面形。嘴大张,张开的嘴巴幅度夸张,约占头部的二分之一,上下牙齿排列整齐,但略有损坏,口中之舌也随着怒吼而上翘。前胸饱满圆润,胸毛盘曲,呈右螺旋状向两侧延伸,与周身的毛发连为一体。两前肢自然挺立,后肢卧在基座图三)。

2.浓眉闭眼兽。蹲立于平底基座上的瑞兽高度28厘米,其中头部高13厘米。大张的嘴巴让我们看见整齐的牙齿;口中之舌用力上翘。头上的毛发卷曲朝上,成簇状向前。眼睛双闭,正是摒住呼吸凝神吼叫时的神态。腭下茸毛自然下垂,一撮山羊式的胡须十分明显。颈下戴的双层圈,虽然有损,但清晰可辨;圈下垂挂一个铃铛。左前肢直接立于基座,右前肢踏按着一个圆球,爪牙分明。按民间"雄狮前肢摁绣球,雌狮摁幼狮"的说法理解,此动物的性别应为雄性图四)。

大同有看风水布局的吗(大同国瑞古城服务有限公司)

3.环眼小耳兽。个体大小与第二种相同。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眼睛雕塑成环形;二是周身毛发全为发髻,与明清时期石狮的雕刻一致。嘴大张,舌上翘,鼻滚圆,孔朝前;腭下三绺胡须。圆润的前胸上,戴有双层绳纹圈,圈下挂一个开口响铃。前肢上的腿毛刻画细致,一根根竖起,左前肢直接立于基座,右前肢踏按着一个圆球图五)。

4.环眼大耳兽。个体同上。其细部特征主要有∶头部硕大,约占整个身躯的二分之一,嘴大张,张开的嘴巴占头部的二分之一,设计得既夸张,又大胆,悦目自然。下牙齿虽已脱落,但上牙齿排列整齐。眼睛突兀,圆睁。鼻子挺立,双孔向前。双耳为三角形,一角朝下,耳扇向上。五官协调配合,仿佛正在朝你狂吠怒吼。颈下戴绳纹圈和硬质地的圈,圈挂一个铃铛。颈部毛发浓密,胸部饱满圆润,前肢泥包,无法看清,后肢卧在基座图六)。

5.凸眼尖耳兽。个体同上。鼻、嘴、舌、牙齿与上述的基本特点相同,唯有眼睛异常凸出,头发上竖,耳朵呈三角尖形。胸部以下风化严重图七)。

大同有看风水布局的吗(大同国瑞古城服务有限公司)

(二)四躯瑞兽

四躯瑞兽是四像分立的瑞兽,共同立于"十"字形平底基座之上。瑞兽、基座一体烧成,安装时,直接衔接在六层方形砖台的底座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现在遗存的有三种造型,其造型设计与雕塑风格非常接近,下面仅就主要特征做简单介绍(图八、图九、图一○)。

大同有看风水布局的吗(大同国瑞古城服务有限公司)

这是屋面中央上的四躯向背蹲卧式的瑞兽,无论是否相连,都在同一个基座上按四向分置,形象基本一致。其特征主要是四身躯皆呈蹲立状,左前肢站立,右前肢摁住一球,双后肢屈卧。从作品的塑造来看,构图设计比例夸张,头部硕大,为全身近三分之一强,头部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形象最为生动。发成螺髻,疏密排列;额头朝前高昂。嘴大张,呈怒吼状;大张的嘴巴,露出排列整齐的牙齿,尤其是两对门牙,又长又尖,类似虎犬,更为绝妙的是口中之舌,亦随着怒吼而坚硬上翘,形象生动、自然,静止的状态似乎是动物行为瞬间的摄影作品,活灵活现。鼻子较大,双鼻孔朝前,略微朝上。双眼圆睁,直视前方,自带怒容。双耳呈三角形,自然略带卷曲,前、后的瑞兽都是双耳弯曲向前,似乎在捕捉风中的信息。颈部挂二层项圈,上层的有绳纹,应为绳圈;下层的无绳纹,似为硬质地的颈圈,颈圈的正面挂一个铃铛,铃铛亦大,如前肢脚爪大小。胸部、脊背部饱满圆润,无尾。四躯像背对蹲立,整体形象孔武有力,犹如哨兵,威立于房屋顶上,密切注视四方,一副威风凛凛、不可侵犯的样子,保护着主人家的安全。

二、瑞兽的文化意义

瑞兽这种极具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征的装饰物,既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又与房屋浑然一体。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化俗为雅,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整体结构严谨,烧制完好,分别使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工艺细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而富于变化,反映出砖雕艺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艺术的表现上显示出写实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较为完美的结合。不仅充分体现了民居主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展现了大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关于瑞兽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种瑞兽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城市民居中的具体的体现之一。我们知道,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将犬驯化,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伙伴,这种情结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广大的乡村和草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只或数只对主人忠心耿耿,对他人凶猛又威严的吠犬。由于大同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地带,对主人忠心耿耿的犬是这两种文化都能接受的主要的动物;而大同古城民居中的瑞兽在雕刻行为艺术表现上,非常明显地将这种特征充分地展示出来。瑞兽具备了人们所希冀的生活伙伴式的特质,日夜伴随着人们,既满足了人们心灵上去凶、辟邪、安定、吉祥的要求,又慰藉人们离开农耕生活或游牧生活的那种缺憾。所以从源头来讲,它具有犬的各种功能;但又在犬的形象和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合成式”的动物。

其次,瑞兽的设置,也反映出佛教文化在大同这座城市千年来的发展所孕育的生活化特征和世俗化特征。佛教文化在民居中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而在大同古城民居中发现的瑞兽,除了犬的形象特征以外,又完全符合佛教文化中狮子的造像理念和佛教意义上的要求。这样的形象,最早完整体现的是出土于古印度鹿野苑中阿育王石柱的柱头顶端(图一一)。雕有四头蹲踞的雄狮,背部相倚,面向四方,轮廓分明。它们目党目竖鬃,作大吼状,形态极其逼真。这种面向四方的狮子吼,在佛教文化中可以说是向四面八方的人们讲法弘佛。整个柱头的雕刻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象征性、写实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结合。间隔几干年出现如此吻合的雕刻,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必然的联系呢?我们以为是后者。面向四方的四头作大吼状的雄狮,安置在民居的最高处,从佛教文化的角度理解可以说既是向四面八方的人们讲法弘佛,同时也暗喻住在这里的人们日夜在敬佛、礼佛,才能在佛的保佑下生活得平安、幸福。这当然符合芸芸众生追求祥和的心理祈盼,在民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瑞兽在民间存在的基础条件。而从历史文化原因来分析,仅历史记录的大同地区发生的大小战争就有上千次,人民渴望和平的追求极为强烈,而佛教恰好适应了这一需求,所以大同城市文化中所包含的佛教文化极为明显。北魏时皇帝崇佛,献文帝"建鹿野佛图于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岩房禅堂,禅僧居其中焉d。"孝文帝时建永宁寺、建明寺、思远佛寺等,"自兴光至此(太和元年三月),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回。"此后历朝历代大同地区尊崇佛教,不仅有着一千六百年的完整传承的历史,而且古城四隅内地表上宗教建筑的寺庙观堂,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仅清代地方志书的记录就有百余座回,迄今尚存20余处②。民居中现在还有清朝遗留的佛龛,可以说大同居民的生活当中,佛教文化的生活化特征和佛教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几乎无处不在,延续至今。第三,瑞兽的设置安装,同时也受古代风水学的影响,体现出风水先生对民居建筑的推动作用,是多元文化的遗痕。在我国传承弥久的堪舆学即古代风水学中,忌讳直来直去,所以在大门前或院内设影壁,对应采取所谓"迎气"、"纳气"、"聚气"、"藏气"等方法,适当接受调理住宅外环境的影响,结合住宅内的布局处理,使住宅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完备质量0。而古代大同的风水先生们又在宅院的最高处的屋顶上,设置了从更高层次满足心理需要的瑞兽,可谓独出心裁,远远超过了所谓"迎气"、"纳气"、"聚气"、"藏气"等堪舆理论要求,显然比一般的风水先生更高一层

大同有看风水布局的吗(大同国瑞古城服务有限公司)

此外,作为建筑外部的装饰品,瑞兽的装饰作用明显。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普通居民是不能在屋顶安装设置走兽的,而人们在屋坡面上安装这种辟邪的瑞兽,不仅回避了等级问题,并且冲淡了屋坡面建设的单调乏味,使整个房屋生机盎然,顿生趣味。与北京四合院、晋中大院等周边的北方民居相比,大同民居中的瑞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