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昌源街19号,是宁夏晋商八大商号“福新店”的财东兼大掌柜张廷璠的宅院,大门洞和二门相对,右侧是南厅,二门为垂花门楼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张廷璠院建于1922年,里院正窑五孔,东西窑各三孔,都加前檐,木棂格门窗保持着原样

位于东赵村、西赵村交界处的昌源街19号,当地人称“张家院”,即张廷璠宅院。张廷璠出身农民家庭,家境稍殷实,幼年读过些“五经”“四书”。长大后由本村祥泰隆财东推荐到银川的民间邮政“天成局”跑邮差,还在广发店贷栈当过学徒,后逐渐发展,升任福兴店掌柜。该店原为平遥新盛乾商号出资创办,清宣统二年(1910)因新盛乾破产,福新店又移交给债权人梁恒超。宣统三年梁恒超又以白银两千两转卖给张廷璠,张又扩大资本为一万两,自己以六千两股金控股,并任大掌柜,董钦赐、侯立本各出资两千两入股合资。张氏兄弟及子侄们也多被携带到宁夏经商了。张廷璠因此改建了祖宅。

西赵村的西堡,早年是一处独立的村堡 ,堡门向东,前有照壁(已毁),堡内全部邓姓,是一个独立的姓氏家族。根据现存邓氏清代描绘的祀祖图(俗称“神则”)及老年人传说,邓氏之先祖邓士信祖籍平遥游驾村,明代为独半里八甲,他是董氏的女婿,后定居在西赵。而按照旧习俗,女婿同丈人家的居所不能太近,因而在今址建宅,以后历经三百多年,繁衍为一大家族。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西堡19号院,是著名商号“魁泰烟店”的财东邓元文之子邓步蟾建,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原为四进,现里面两进尚存,六柱悬山门楼仍比较完整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西堡19号院正窑连架风门上方,有精美的木雕,有“鹿鹤桐松”(六合通顺)、“喜上梅(眉)梢”等富贵图案

邓氏后人中,载入清代《平遥县志》的,有“魁泰烟店”的创始人邓元文、邓步青、邓步蟾父子。现居太原的著名书法篆刻家邓明阁先生为西赵邓氏第十二代,是邓步蟾之孙、邓潢之子。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西赵村西堡人邓明阁,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邓元文发家后比较重视公益事业。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组建“宾兴文社”,建立赞助生员赴省城、京城参加科举乡试、会试的基金时,他慷慨解囊捐银一千两。其子光绪己卯科举人邓步青还被推为宾兴文社经理人之一。他还捐资修建邓氏祠堂,邓步青还于西赵村宣统元年(1909)维修“观音堂”时捐银五百两,村里为此还专门刻立了石碑,至今仍存于庙内正殿廊下。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观音堂山门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西赵村观音堂、关帝庙的清代戏台,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是全县现存戏台中的精品

清初至民国的300年间,平遥西赵村的历代商人们,瞄准宁夏、内蒙古少数民族市场,艰苦拼搏,持之以恒,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成为晋中商帮的主力军,为开发西北地区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主宰宁夏地区经济命脉的晋商八大商号中,就有四家是平遥西赵村的,它们在宁夏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这种外向型经济,更为平遥县赚回了大量的白银,成为平遥古城历史上得以发达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多少年来,平遥古城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发财,宁夏跌(跑)一回。”说明历史上宁夏早已是平遥人发财的风水宝地了,而且形成了共识。以隆泰裕、广发店、福新店、天成西为主力军的旅宁西赵商帮,不但在平遥晋商而且在整个晋商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1937年春节祥泰隆定远营总部全体同仁合影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祥泰隆”商号的茶叶筒(一)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祥泰隆”商号的茶叶筒(二)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祥泰隆大掌柜侯廷来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祥泰隆大掌柜李光清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广发店大掌柜赵子文

至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祥泰隆”,更是宁夏西赵村商帮的鼻祖。据侯文正《晋中商帮兴衰史略》(见《文史月刊》2006年第3期)载:“与大盛魁情况相似,位于阿拉善旗的‘祥泰隆’则创建年代更早。清顺治年间,几位肩挑背负与牧民贸易的平遥人,在阿拉善旗建房营业,设立祥泰公号。雍正元年(1723),祥泰公改组为祥泰隆和定远堂。数年后定远堂倒闭,祥泰隆有所发展,经营日杂、百货。雍正八年新建定远营城,阿拉善王府迁入,祥泰隆也随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垄断了阿拉善全旗的贸易。”有了祥泰隆在阿拉善旗的发达,才有了它在银川的两个子公司隆泰裕和广发店,而福新店的创始人张廷璠、天成西的主宰者董钦赐更是在祥泰隆的子公司中从学徒培养成才的。据资料记载,祥泰隆及隆泰裕、广发店的经营者,从学徒的录用起就是青一色都是平遥人。许多平遥人都从店员熬成了大掌柜,成为商号首席“顶身股”持有者,赚下资本即在当地或平遥另立炉灶,开设自己的商号,如此派生出的商号难以统计。以祥泰隆为例,现在所知曾任大掌柜的人就有霍根元(遮胡村人)、赵启然(阎良庄人)、侯汝楫(洪堡村人)、冯起凤(达蒲村人)、王应奎(道备村人)、郭殿魁(东源祠村人)、赵光胜(孝义县人,董氏亲戚)、阎青龙(北城人)、李光清(北城人)、赵子文(西赵村人)、侯廷来(侯郭村人)、刘维汉等。他们都是平遥商帮发展的启动者和推动者。

就目前所知,平遥县各地在历史上曾能主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商帮,还仅有西赵村一处,而且西赵村众多财东们营建的宅第基本完好,开发这块风水宝地对于研究晋商历史文化、古代建筑学,以及增加平遥古城这所世界文化遗产的光彩,会有很大益处。

历史上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西赵村的宗教文化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时代的变革,原有的河神楼、文昌阁、五道庙等全部毁掉了,“文化大革命”中又把观音堂、关帝庙的圣像也毁掉了。但所幸的是观音堂、关帝庙的庙址及主体建筑还完好地保存着。

西赵村观音堂位于村北头崖边上,原建年代失考,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七年(1802)重修,后屡有葺修,1982年10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门坐北朝南,门内东侧有民国12年(1923)10月21日所立的三通高大、连体石碑,碑额为《平遥县第二区西赵村整理并创筑三渠碑记》,碑文由平遥城内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出身的武丕文撰文,由清光绪庚子辛丑并科举人侯廷翰以隶书书写。碑文记载了西赵村百姓为改变河滩土地的种植条件,集资兴修廉渠、让渠(俗称上渠、下渠)、两水渠(退水渠)的全过程,碑阴还记载着当时各家各户受益的土地鱼鳞册,为研究西赵村近代农业水利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该渠的兴修曾受到当时民国县政府及县长吴洁己的重视,此举由吴洁己转呈山西省长阎锡山核准,由省府奖励“泽被一乡”匾额一块,奖章四枚,以表彰邓江、邓潢(邓步蟾长子和四子)等有关经理人员。匾额原挂在邓步蟾院的街门檐下,后被毁。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观音堂正殿全景,两株高大的柏树已有二百多岁,齐头并进,至今仍旧枝茂叶盛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光绪三十四年悬挂的“春秋明志”匾额。两前柱间的挂落为“二龙戏珠”木雕

观音堂正殿为砖拱十字窑洞加前檐,清嘉庆七年(1802)把原来的木架结构殿堂改建为十字窑,殿前两株柏树高大挺拔,植于嘉庆二十年。殿内原供“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和十八罗汉塑像,观音菩萨居中。前檐下东侧枋上原挂有铸铁大钟,声洪音沉,可达十余里,可惜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熔毁。正殿对面是戏台,重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竣工开光时恰逢祥泰隆财东董翰昌喜得长孙董光煜,董翰昌便在戏台开光上演晋剧著名花脸“一声雷”的戏时,敬献“春秋明志”匾额一方,悬于戏台正中檐下。该匾至今保存完好。同时还敬献黑漆金字瓦对一副:“金鉴高悬秋月皎;霓裳轻和彩云飞。”戏台两前柱之间的挂落为“二龙戏珠”,同东西两边柱间的挂落为精美的木雕镂空吉祥物,并雕有“蝴蝶杯”“斩颜良”两个传统戏曲的场面。雕梁画栋,气魄非凡。天花板上的人物是汉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八员大将,俗称“二十八宿”,工笔上乘。碧纱橱两旁为“出将”、“入相”门,都为原物。橱额板上书“警鉴楼”三个行书体字的额牌,可惜已失。台口两边的砖砌马头都是非常精致的砖雕。两山墙上绘有壁画,左青龙、右白虎,为道教文化的痕迹,水墨工笔,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观音堂院内东西两侧各有砖拱窑三孔,长木窗棂,早年为村公所和村里的塾学。常年拼搏于商海的西赵商人,从未忽视过对后代的教育培养,始终坚持重金延聘名师。尽管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为商业培养人才,轻四书五经,重礼仪、珠算、书法,但延师时照样坚持“无功名免谈”。清光绪末年,五台县槐荫村的赵长庚先生曾在此执教数年。赵长庚,字星西,清末附生,候选训导,一生从事教学,口碑甚佳。西赵村董枢、董允炆、邓潢等皆出于赵先生门下,后俱中秀才。赵先生之子赵承绶,字印甫,乳名疯小子,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其时年仅七八岁,因生性顽皮,其父不得不把他带到身边,随时严教。赵承绶后来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晋绥军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太原绥靖公署野战军总司令。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曾在西赵村随父承教的赵承绶,长大从军后,在晋绥军中以勇悍闻名。晋中战役中败给幼年好友徐向前,被俘后真心悔改,致力于和平。后任水利电力部参事室参事、山西省政协委员

为了保护这座仅存的宗教历史文物,西赵村籍企业家、平遥县佛教协会副主席、武术家董金宝出资数十万元,对观音堂、关帝庙进行了彻底维修,并重塑佛像,使这座县保文物更加灿烂辉煌。

平遥看风水的大师(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立在村北头的三百多岁的古槐树,见证了西赵村的历史沧桑

改革开放的大潮,已把西赵村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有的继续耕耘在农田里,有的继承村风村俗经营企业,各有建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但晋商“诚信为本,坚守拼搏”的传统精神没有变。尤其是尊师重教的老传统,更把许多后裔经由求学之路输送到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全村原有居住区整体保留了清代格局,新农村规划建设在村东“神堂沟”一带。2006年,西赵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还修通了旅游专线,西赵村将再现更加五彩斑斓的靓丽风采。

作者:董培良

来源:方志山西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