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浸潭镇高华塘村风水布局?冯氏宗祠在哪里

广东省清新县的古村落芦苞村,位于浸潭圩镇不远处。现在村内建有一座明山冯公祠,1986年重修改名为冯氏大宗祠。而最早的冯氏家族,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冯家始祖冯积满从阳山三禾洞迁到清远滨江司池水乡芦苞村。至今,在芦苞村里还流传许多与冯氏名人有关的故事。

清远浸潭镇高华塘村风水布局?冯氏宗祠在哪里

明代冯家经商成就了浸潭圩

明朝时迁徙到芦苞村的冯家,与陈、钱、胡、欧、何、白六姓同居一村。冯积满在此开基发业,娶妻胡氏、欧氏,欧氏生三子取名日山、月山、明山,后来兄弟三人团结合作,丁财兴旺。

后来其他姓氏的人家纷纷迁居别处,,后冯家买受了陈家、胡家等六姓人的房屋和宅基地,统一改建了芦苞村,从此芦苞村由原来七姓人村落变为单一姓“冯”的大村。

现在芦苞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的范围扩大了二、三倍,前后高楼数十座,人口2千多人,人们团结友爱,生活幸福,乐于捐助。

据冯氏后裔说,始祖冯积满的儿子冯明山的坟墓位于滨江河九拱桥下的车田村背后山顶,当时九拱桥还没建成,渡船是当地人横过滨江的主要交通工具。

依傍青山绿水,浸潭建有一个大码头,地处现浸潭镇卫生院附近,每天滨江河水两岸渡船川流不息,你来我往,像古时妇女在织布。风水先生到明山公墓园考察,向下俯视时看见此景,便将这地形起名为“美女抛梳”。

现在的芦苞村虽然只是“浸潭”的一个村落,但在旧时,浸潭集市的形成与芦苞村的冯氏一族有着密切关系,也反映出我国岭南地区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远在明朝,浸潭的圩场是在现在高华塘与独石村交界处的松岗塘,古时叫松岗圩。这里交通不便,人们只靠肩挑背负把货物运到圩场变卖,劳苦一天腰酸背痛、疲倦之极。

芦苞村族人冯尔锡在当地经商,见松岗圩不近水路,运货艰难,于是产生迁移圩场的想法。后来见浸潭东南面临河边,西北靠山,舟船来往,交通极为便利,在这里交易比去松岗圩大大减少了运输苦力。于是慢慢地,人们把圩镇迁至浸潭圩,而当时的浸潭只是一片没有名字的荒地,人们见滨江河中有一大块石头,伏如犬状,于是便名为“浸狗潭”。

随着时日推移,人们觉得“浸狗潭”的名字有辱繁荣的集市,就改叫“浸潭”,自此,“浸潭”这名就传至现在。冯家在此经商生意兴旺,渐渐扩大市场范围,现在的上街、下街的地产都是冯氏一族扩展而来的,每年都由芦苞村冯氏后裔来这收税,成为冯家的一项重要收入。

清远浸潭镇高华塘村风水布局?冯氏宗祠在哪里

冯氏的“忠孝一家”

在冯氏族人口中,还流传着一个“忠孝一家”的故事。

在明朝,冯氏一族有个御史官叫冯恩。这个人廉洁奉公,对奸臣深恶痛绝,可算是一位清官。

一天,冯恩看见天空中有彗星划破夜空,猜中这是国难的预兆,为保护社稷,他弹劾了一些奸臣。无奈有奸臣向皇帝告状,说冯恩公报私仇,而皇帝被蒙骗,将冯恩打入监牢,准备处死。

当时冯恩的儿子叫冯行可,年仅13岁,见父亲反被奸臣所害实在气愤,于是跪伏在皇帝殿上叫冤。又日,在京城街头,他每见到有官府的出巡车,就大叫冤枉,有时哭喊到不省人事。

到第二年秋天,眼看离父亲被处死的日子渐近,冯行可为了救回被冤枉的父亲,用刀刺破手臂,写下血书。

内容大意是:“吾父自幼丧父,与祖母吴氏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才长大成人,后来做了御史,四年没有来得及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现父亲正要大祸临头,可怜祖母已八十有余,非常悲伤,现仅剩下一点气息,就快要死了。如果父亲被斩首,祖母也必伤心死,我也不会独自生存下去。希望皇上有同情怜悯之心,赦免父亲的死。如果我父亲得以赦免,祖母的生命也可得挽救,只要不杀父亲,宁可自杀,以求免父亲一死。”

皇上看到血书之后,心里被感动了,真难得有这样的孝子。于是皇帝命手下到雷州,赦免了冯恩,后又赐冯行可为孝子,此后冯氏“忠孝一家”的说法便传开了。

四百多年的乡间宗祠

明山冯公祠位于浸潭芦苞村,坐西南向东北,始建于明朝嘉靖中后期,历经四百余年,县志列为历史文物。正厅为明朝始建,后厅为清康熙年间冯尔锡重修时扩建。清光绪十八年再次粉饰,民国初,曾被用作“私立文简小学”,民国29年被国民党政府征用为粮仓。解放之后,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使宗祠壁断墙残,面目全非。1986年再次重修,改为“冯氏大宗祠”。

冯氏大宗祠坐西南向东北,东西长五十米,南北宽十二米多,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是清新县内少有的大宗祠。该祠庄严、古雅、宽敞,整座宗祠分三进、两厅、两天井、两侧廓。前面古牌坊中间高达五米多,两边略低。赤红色的墙体给人庄重古雅的感觉。坊顶上五个葫芦形的装饰,给人们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