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什么越什么的词语?有个成语叫越俎代庖

越什么越什么的词语?有个成语叫越俎代庖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成语是“越俎代庖”这个成语,大家非常熟悉,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频率也非常高。这个成语同样是来源于庄子,出自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当中,庄子为了表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理念,虚构出来很多故事,这个故事同样也是他虚构出来的,而且还是关于杨武娣的。在故事里呀,庄子虚构了尧帝和许游的一段对话,许游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隐士。就是隐居起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故事里说,尧帝觉得许游很贤明,就想把天子的位置让给许攸。有一天尧帝就出去找到许游,跟他说,你看太阳升起来了,月亮也升起来了,蜡烛的火光还有什么理由不熄灭呢?春天的甘霖降下来了,人们还用得着挑水灌溉吗?只要您坐在天子的位置上,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我跟您比起来呀,就好像蜡烛微弱的火光比起日月的光明,就好像一桶水比起春天的甘霖,我为什么还要白白占据着天子的位置的?许游一听就不干了,他回答尧帝说,现在天下已经被你治理得很好嘛,我还要代替你干什么,我是为了求个好名声吗?没有实实在在的作为,光要一个空明有什么用呢?你没看到山里的小鸟在树上做窝,只要一条树枝就够了。小老鼠去河边喝水,不过喝满自己的肚子。我过好自己的日子呀,就足够了,天下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厨师虽然没有把菜做好,负责祭祀的人也不会越过桌案去代替他的工作呀。这几句话呀,很有哲理。

越什么越什么的词语?有个成语叫越俎代庖

关于小鸟和老鼠这两句,庄子一书里的原文是交了潮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英国说家的小说亚历山大三部曲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打到印度的时候,在当地部落首领的陪伴下去拜访过一群印度的哲人。

哲人的首领对他说,大王,你从西方打到东方,走了这么远的距离,但难道不是只有你现在两只脚踩到的地方才属于你吗?等你死的时候,全身躺下来也不过地方稍微大了那么一点儿而已。你这么辛苦跋涉又有什么意义呢?小说里呀亚历山大大帝答复哲人说。我从西方一路走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去探索这个世界。

其实,这两个故事揭示了同样一个哲理。就是不管我们占有多少外国资源,最本质的还是要回归自己的内心,探求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不要被外在的虚荣所累,遗失了自己。说回成语本身“越俎代庖”,原文是庖人虽不制庖,吃住不越尊祖而代之,里面提到了两种职业,一个是庖人就是厨师。另一个是施助,是负责祭祀的人,“尊”是祭祀的器皿,“俎”是祭祀的桌案,“俎”也有案板的意思。另一个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里面的俎就是案板。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即便厨师没有把饭做好,但是负责祭祀的人也没有道理越过桌案去代替厨师做饭。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告诫人们要各司其职,不要随便去插手,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当然,我们一定要理解这个成语的本意,不是教人们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意在说明权责的范围必须清晰,否则随便,越权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自己那也会带来伤害。今天成语的故事,我就说到这儿了,下期我再接着讲讲有趣的成语故事。

点击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








精彩内容稍后呈现..
回首页 >>